对表演鉴赏的一些反思和怀有私心的吐槽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演员的诞生》为代表的节目对完善我国影视产业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能够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应该也只有《演员的诞生》和第二季的《我就是演员》,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的受众就少之又少了。前些年大家习惯了批判年轻演员,捧资历更老的演员,但现在逐渐发现所谓的老戏骨,有的真的只是老罢了,并不是每个在行里混久了的人,都能混出专业的能力。普通观众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收视率、票房、点击率反馈到制作方,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插个题外话,在影视行业里司空见惯的影评行为,不管是出自于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甚至仅仅是购票App的打分评价,对于影视剧的评价应该来说还是成体系的,尽管大部分针对的并不是演员的表演本身。而相比音乐产业,乐评人以及垂直媒体的存在感就弱的很多了,垂直媒体我的感觉是近两年才开始慢慢兴起的,应该说,是在我没有太多感知的PC时代过去之后势微,又才兴起的多元化发展的小繁荣。大众其实对乐评的认知就更弱了,甚至,对音乐的感知都很弱,年纪越大的越是如此,或者说,感知非常集中在某一小类。总之想说的是产业链非常之不完善。相对的,以《我是歌手》为代表的节目在演唱的环节并没有起到太多正向的引导作用,让原本就爱大嗓、高音的听众更加走向极端。

说回到表演鉴赏,我自己也是不断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近一段时间在知乎看了不少回答,于是有了些新的见解。以往自己对表演的评价多基于当下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情绪,而忽略了人物背景和由此而来的剧本没有太多铺陈的人设。这点的认知来源于几点,章子怡饰演的蒋雯丽的艳红、韩雪饰演的倪妮的玉墨,还有李兰迪在请回答1988的表演,以及赵薇在画皮2中于周迅互换身份后的表演。剥离掉人物背景,并且基于以往吹的惯性而言都是好,甚至是极好的。但人物背景是不能剥离的,说白了是演员对人物理解不够深,想当然了。这种表演在我这里看起来会不舒服,以前一直说不出原因,就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但因为我更多的是往情绪上想了,觉得演员的情绪没有问题呀,也入戏了,为什么会感觉不对。以韩雪为例,她的玉墨惊艳,但是不像,不像妓女。所以即使是她对于李兰迪的情绪都没毛病,我没办法入戏,就像看着老师对学生。她延续了自己在娱乐圈一贯的人设,可是这不是玉墨。李兰迪的这场表演我是看得直播,一直觉得哪里不对,直到后面看了别人的评价才明白,她演得太像情人了,尤其是在肢体动作的表达上。这里其实想说的是,我们是很容易被情绪打动的,被情绪带着走而忽略了人物的根基。而人物的根基是需要对作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对演员的表演做出评价的,所以单单拿出一个片段的行为,大体是不可靠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剧本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人物的表现是与其根基相悖的,那就遑论演员如何如何了。

再想说的一点是关于体验派与方法派。这世界上存在存粹的方法派吗?我认为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一定是不好的。打个比方,人工智能,现如今大热的机器学习其实是一个黑盒,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但是他在结果上是优于符号主义的。表演亦是。我们很难用简单的逻辑思维来模拟人物所应该呈现的一切,最好的方法一定是把自己想象成人物,入戏,自然的反应才会最接近人物。但这并不是否定方法派的价值,毕竟演员不是人物,他需要逻辑和理性的存在,纠正偏差。大概我的认知就是体验派辅助方法派是最好的吧。

最后,怀有私心的吐槽。我在追的故梦里,碰巧有桶的演出,所以也就多留心了一点。瑾太妃身边的一位懂事伶俐的十二三岁的格格。她的表演是,一位唯唯诺诺、察言观色的格格。乍一看每场戏的反馈都是OK的,但实际上没有机灵劲儿,只有讨好的小心翼翼。一个词总结,不敞亮。这样的年纪要谈对人物的理解当然有点难,更多的是把自己投射到人物身上吧。那我可以理解为,这些表现都是她自然生活中的吧。想想她的成长环境倒也是不难理解的。就是这样我不喜欢她呀,不喜欢不敞亮的人,背后的心计你都数不出来有多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然后我也不想吐槽她了,就是不喜欢...

评论
热度 ( 1 )

© Crossing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