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理论

无厘头,布莱希特与《喜剧之王》
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8109656/
布莱希特与史诗剧(上):史诗剧理论综述
https://m.douban.com/note/663775579/

“布莱希特同样表达过情感反应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世界的基础上,但在他看来一旦在欣赏的过程中投入感情,观众将过意在意人物,而非人物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他所在意的是表现真正的生产过程,而缺乏对其认识、并认为个人意志可以战胜它的人将面对极其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他的大部分戏剧都有着悲剧结局的原因。”
“如果说现实主义戏剧的演员仅仅是角色的肉身表达,那么史诗剧演员则因为带着表现“主旨”的任务而必须有选择性地扬弃角色中的某些特点,而不仅仅成为角色的传声筒。”这样说我有点理解表现派所指是什么了,感觉是演员理经常会强调的哭戏要控制情绪。但说起来大部分人应该是两种流派都有涉及,只有少数几位基本坚定站某一种流派的吧?

看作者讲喜剧之王,又联想到迷魂记那篇影评,其实问题并不仅限于电影,可以再发散。“布莱希特在东德最受欢迎的作品是Die Gewehre der Frau Carrar (<卡莱尔的来复枪>),一部被他自己斥为“投机”的、在他流亡苏联期间受社会现实主义影响创作的戏剧。”这里也是很有意思的,不过理论太多并不能完全懂。

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根本指的是戏剧理论,表演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还挺好奇的是,似乎苏俄在西方戏剧体系中的重要性很高。没想到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还会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关系,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最终还是关乎意识形态了?意识形态真是个有趣的东西。(最近多次在不同的地方听人提起马克思,现在觉得他一定确实是有过人之处,搞得我想好好学习一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了……)

有空的时候,想学学戏剧理论呀~

顺便粘下迷魂记影评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2318856
问题在于,朱蒂的希望是徒劳的,斯科蒂迷恋的只是那个虚幻的女主角,而非卸妆的演员朱蒂。所以他迫使朱蒂逐渐打扮成玛德莲的样子,企图能由此回到那部已经谢幕的“电影”当中。在此段落中,希区柯克在更深的层面上隐喻了电影界的现实。通俗地说,朱蒂与玛德莲分别隐喻着两种电影,玛德莲更商业更精彩,符合大多数观众的预期;而朱蒂虽平淡却真实,象征着电影返璞归真的文艺气质。在理论上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但电影的本质毕竟是商品,当金钱介入时,后者必将被前者取代。希区柯克的观点体现在斯科蒂为朱蒂买衣服这场戏中,斯科蒂中意的是玛德莲在戏中的灰色服装,这正是朱蒂所极力排斥的。权衡之后,店员对斯科蒂的品位赞不绝口,朱蒂对自己的外表失去了决定权。就这样,在金钱介入后,朱蒂作为一个女人,沦为了一件被金钱所包装的华丽商品,和一台为斯科蒂制造欲望的机器。而她作为象征意义上的电影,最终又被金钱和观众的欲望所绑架,成为了市场的零件和附庸品。与朱蒂相对应,持有金钱的斯科蒂在这两个层面分别扮演着消费者和电影制作人的角色,他既是《开罗紫玫瑰》中期待同一部电影不断重现的塞西莉亚,也无意间取代埃斯特,成为了包装朱蒂的皮格马利翁。朱蒂为爱冒险,却作茧自缚的走入了玛德莲的宿命。

评论

© Crossing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