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可以不熬夜,但就有些想法想记录下来,哭泣。从woohoo被淘汰说起,节目组留给玛斯卡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大家对各种音乐类型有更多的包容性,这样对市场才是好的。不知道乐队会不会不服、生气,我其实挺不服的,我觉得普通乐迷就算了,乐评人中也存在很两极分化的观点。或者说,前期都是我不喜欢,后期来一句其实大家误判了的不在少数。我的理解是,当然听众会倾向于自己有共鸣的东西,但专业角度,包括技术、音乐性,woohoo不至于是这样的评价。

这个问题有点像前两集争论音乐性和文学性,可是似乎又不同。很有趣的一点是,大家在惋惜海龟、新裤子甚至盘尼西林的时候,现场没人说woohoo。当然有可能是没剪进去。我在文学性这个问题上是认为,作品的立足点真实是一位的,文字如何如何修饰是第二位的。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包括新裤子和旅行团为什么二轮这么受到大家认可,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作品是有表达诉求的。那woohoo的作品同样,只是我们可能离那种生活比较远,我们太习惯大抒情甚至苦情了,悲伤的总比喜悦的讨喜不是么?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这个作品所讲的东西不是飘在天上的,我认为都是有价值的。常常说国际的东西直接拿来水土不服,包括探讨中国有没有嘻哈,就是在这个表达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另一个例子是强行做电音,制作团队都很优秀的时候,作品的内核是在天上还是地下,就有区别了。woohoo所讲的完全是他们的生活体验,就如同雷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来自那样的环境。也就是我认为他们是有文学性的,大概我眼中的文学性是去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大家回顾上世纪乐坛的时候都说他们格局大,那是在于那样的时代背景,大众关心的是这个,而现在到处都强调个体价值,于是作品回归个人表达应该也是正常。所以我很难理解尤其是作为专业评论人去diss这种风格。而作为消费者、听众,选择与自己经历更为相似的作品没什么不对。但更高一点要求,是不是可以不那么狭隘,去看看其他人什么样子,去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总之我还挺享受他们音乐风格中所传达另一种生活理念,这被他们定义的理想生活,和其他一众苦大仇深的摇滚抗争派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多包容一些生活更有趣不是吗?

评论

© Crossing | Powered by LOFTER